宝鸡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度挖掘本土法治文化元素,持续培育法治信仰、增强法治观念,营造全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健全机制增强法治文化建设新动力
完善领导机制,增强统筹力。市委、市政府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重点工程,将法治文化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实施并落实定期督导制度,量化考核,责任到人,做到工作指导有计划、操作内容有列表。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执行力。通过召开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市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等运行机制,研究法治文化建设重点工作。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法学会等成员单元参与,构建联办工作机制、法治文化乡(镇)、村(社区)创建机制、示范工程激励机制,培育示范点、试点单位,以点带面。强化保障机制,增强推进力。在经费保障上,法治文化建设经费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态势,项目采取普法经费中划拨、部门筹措、企业赞助等方法。在队伍建设上,健全完善市委依法治市办咨询专家库,进一步发挥咨询专家作用,成立了普法讲师团、法治文艺演出队、法律顾问、法治副校长以及普法志愿者等骨干队伍,有力地保障了法治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创新载体打造法治文化建设新品牌
打造法治宣传品牌。春风化雨,久久为功,持续29年开展“四月法治宣传月”活动,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治信仰的重要载体。践行普法实践,引领法治风尚,大力开展“百名专家讲百课”“百名律师进百企”“百名党员进社区”“百名干警下基层”为内容的“四百”活动,推动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增加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建立了以市委党校、市廉政教育展馆为依托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治教育培训基地,以陈仓区、岐山县、千阳县检察院、红领巾法学院等为依托的市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把法治元素融入城乡文化公园建设,创新搭建涵盖宝鸡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宪法主题公园、法治文化街、法治示范小区、法治校园、法治窗口单位等法景交融的特色法治文化集群,由点连线、由线成片,带动法治文化宣传阵地提档升级。传承优秀法治文化。树立精品意识,强调个性需求,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法治能量,挖掘孵化推介秦腔、剪纸、泥塑等具有地方特色法治题材,弘扬“眉县张载立心立命惟德惟规”“千阳燕伋见贤思齐”“岐山邢氏遵规求正”等法治内涵,让崇德尚法精神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市委党校发挥智库作用,完成“周秦文化与商法精神”等法治理论研究课题10余项。传承红色法治文化丰富内涵,依托扶眉战役纪念馆、陇州印记•红色文化体验馆、凤县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深化红色法治文化体验活动。
突出特色形成法治文化建设新优势
媒体宣传声势浩大。守正创新,把传统的做法精品化,把现代的方法智慧化。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形成“荧屏有像、电台有声、报刊有文、网络有页”的立体宣传网络。推广指尖普法,“法治宝鸡”微信公众号连续21个月上榜陕西政法新媒体榜单,抖音号获得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司法行政政务抖音号三等奖,两个官方帐号均被省委政法委表彰为“优秀政法新媒体十佳账号”,形成宝鸡法治文化建设靓丽名片。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借鉴“群众说事、法官说法”“五链共治、法在基层”典型做法,办好《法治追踪》节目,引导群众理性平和协商解决矛盾纠纷。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法治和德治并举,依法惩处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违法行为。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落实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法治文艺特色突出。以秦腔、快板、剪纸、泥塑等等具有浓郁宝鸡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组织创作一批有影响的法治文化精品,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组织创作秦腔清唱《争做法律明白人》、方言小品《见面礼》、快板《社区矫正法》等地方特色法治节目。全市征集《四十万元存单》《篱笆墙》等小说、书法、剪纸、诗歌作品143个,组织“普法基层行”展览和巡演280余场次。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