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莲湖法院工作站迎来暖心一幕:西安某企业负责人手持一面绣有“专业服务 高效调解”的锦旗,郑重交到调解员手中,连声道谢:“原本以为这场纠纷会让我们和医院彻底闹僵,没想到调解员不仅帮我们理清了账目,还让双方重新坐下来沟通。货款追回来了,合作关系也保住了,这才是真正的‘和气生财’!”
2023年初,西安两家医药公司因咸阳市某医疗集团下属医院拖欠货款,先后向莲湖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为高效化解矛盾、降低企业诉讼成本,莲湖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诉调衔接”机制优势,将两起案件委派至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并全程提供法律程序指导。“法院委派调解并非‘一委了之’,而是通过定期沟通、联合研判,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解纷合力。”莲湖法院速裁庭副庭长魏娟表示。
案件进入调解程序后,调解员徐武燕迅速厘清案情,发现双方矛盾根源在于沟通断层。“当务之急不是争论‘谁没派人’,而是找到共识点推动付款。”她果断采取“三步走”策略——首先,以中立态度梳理无争议事实,结合法院提供的案件材料明确争议边界;其次,引导双方搁置对账争议,聚焦货款支付方案;最后,通过“换位思考”,让医院理解医药公司资金周转压力,同时建议医药公司给予合理宽限期。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医院承诺于2025年2月28日前一次性付清两笔欠款共计97.3万元。
调解协议达成后,莲湖法院第一时间启动司法确认程序,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彻底打消当事人对履约风险的顾虑。至此,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诉讼转化为高效和解。“调解不是评判对错,而是搭建沟通桥梁。许多纠纷若能通过法院委派的前端介入,既能减少司法资源消耗,又能维护企业合作根基。”调解员总结道。
近年来,随着商事调解机制的不断完善,“以调促和”的理念正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陕西正和商事调解中心负责人指出,此案的成功得益于“法院指导+专业调解”的双轮驱动:“民营企业纠纷中,合作关系破裂的隐性成本远高于诉讼胜负。法院委派不仅是对调解组织的信任,更通过法律框架的支撑增强了调解公信力;而调解组织的价值性在于化对抗为对话,让企业从‘争一口气’转向‘共谋长远’。”莲湖法院相关负责人亦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诉调衔接机制,通过定期培训、案例共享等方式强化对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推动更多商事纠纷在诉讼前端化解。
锦旗无言,却映照出“法院委派指导、调解前端发力”的巨大协同效应——它不仅是化解矛盾的“解压阀”,更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当更多纠纷在诉讼前端消弭于无形,企业方能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奔赴创新发展的“星辰大海”。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