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给咱讲法,让咱知道纠纷化解可以依靠民法典。”“以前碰见问题就会吵闹,现在李凯给我们宣讲民法典、劳动法、土地管理法,了解了法律法规,我们生活中遇到纠纷就要用法律来解决。”5月12日,走在西安市临潼区交口街道高铁村,提起李凯,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李凯是谁?她怎么依靠民法典改变了群众处理法律问题的方式?
李凯是高铁村村委会委员,也是村里的“法律明白人”。
“要想给村民讲明白法律,自己首先得吃透法律。”李凯深知,作为乡村“法律明白人”,扎实的法律知识储备是履行职责的关键。临潼区司法局组织的线上线下培训,她一场不落,像一块海绵般汲取着法律知识。业余时间,她还常常拿着笔记本一边观看法治讲座视频,一边记录内容,书桌上一本本法律法规书籍留下了她反复翻阅的痕迹。从宪法到民法典,从土地管理法到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与村民生活紧密相关,她都潜心钻研。
在学习过程中,李凯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她经常走进农家院落,与村民们拉家常,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困惑。
临潼区司法局对“法律明白人”进行培训。(西安市司法局供图)
“民法典中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不光是给钱,生活照料、看病陪护都得管。”“不管是夫妻哪一方为家庭日常生活欠了钱,都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李凯总是会把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土话”,用身边的案例为村民讲解法律知识。
4月27日,有村民找到李凯咨询婚姻财产分割问题,她便结合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编的规定,用村里发生过的类似案例,详细解释夫妻共同财产的界定和分割原则,让村民听得明明白白。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法律知识,村里逐渐形成了“遇事找法”的新风尚。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在法理与情理间架起连心桥。”这是李凯调解工作的信条,也是她运用民法典化解矛盾的法宝。
前不久,村民李某建房引发的土地纠纷在村里闹得沸沸扬扬,原本是邻居的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情绪激动时甚至恶语相向,矛盾一触即发。
李凯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她先是当起“灭火员”,耐心地安抚双方的情绪,用温和的话语让他们逐渐冷静下来。
待双方情绪平稳后,她又化身“调查员”,挨家挨户走访知情群众,详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为了准确掌握宅基地边界情况,她拿着卷尺在现场反复测量,还查阅了村里留存的土地档案资料。
掌握了翔实的情况后,她最后化作“宣讲员”,对照民法典中关于宅基地使用权、相邻关系的相关条款,一条一条地向双方解释。她告诉双方,相邻不动产的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在李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下,两户村民在村(组)长的见证下握手言和。
这场历时数月的调解,不仅成功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历史问题,还成为了村里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让村民们深刻认识到民法典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护身符”。
在李凯看来,每一次调解不仅是解决矛盾,更是普法的绝佳机会。为了让村民更便捷地获取法律帮助,她积极求助司法所,在司法所的支持下,在村委会设立了“法治图书角”。这里摆放着包括民法典在内的各类法律书籍和宣传手册,方便群众遇到法律问题时随时查阅。
“现在遇到纠纷,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翻法典、找法条。”村民的这句感慨,正是对李凯工作的最好肯定。
其实,李凯仅仅是陕西近16万名“法律明白人”中的一员。他们遍布在陕西的角角落落,就在群众的身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民法典的条款一次次运用于乡村调解中,让民法典的知识一次次走进群众的生活中,实现了由原来“讲什么就听什么”到现在“听什么就讲什么”的转变,让民法典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融入社会治理。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