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司法所的同志们,半年来跑前跑后……”当事人黄某眼含热泪,握着宝鸡市陈仓区司法局千河司法所所长孙小林的手。一场因四年账目不清引发的运输货款债务纠纷,在司法所历时半年的耐心调解下,不仅理清了“糊涂账”,更成功化解了一场险些升级为刑事案件的激烈冲突。
2021年,千河镇建材生产商黄某与货车司机王某达成口头协议,王某为黄某运输材料并代收部分货款,约定“运费按趟结算,代收货款年终汇总”。初期业务量小,双方仅凭信任合作,王某用笔记本随手记录运输趟数和代收金额,但只记“应收”不记“已收”;黄某也在本上标注付款,却混杂“付运费”“私人借款”等,且从未正式对账。年终结算时,黄某常以过年为由仅支付部分款项。
四年累积,埋下隐患。2024年夏,王某因车辆大修急需用钱,拿着字迹模糊、部分被雨水浸泡的笔记本记录找到黄某,声称对方欠款5.4万元。而黄某则根据自己已丢失大部分记录的账本反驳,坚称王某反而欠其1.3万元代收货款。双方账目混乱不堪,口头协议无据可查,连微信聊天记录中的“这笔算货款”“那笔抵运费”等表述也含糊不清,这团“糊涂账”成了死结。
“你就是故意赖账!”情绪失控的王某砸桌怒吼,威胁要“鱼死网破”。黄某不甘示弱拍案反击。矛盾迅速激化,几天后,王某果然堵在黄某家门口,双方发生激烈肢体推搡,千河司法所紧急介入。现场气氛极端对立:王某扬言“再不还钱就见分晓”,威胁报复黄某及其家人;黄某则暗中联系亲友“准备应对”,“民转刑”风险一触即发。
“这起纠纷核心是‘账没算清’,症结在于‘信任破裂’。”司法所分析后判断,直接对账只会火上浇油,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采用“背对背”沟通策略稳定情绪:调解员耐心倾听愤怒的王某倾诉委屈和怒火,待其宣泄后,冷静分析堵门、打架的法律后果及对其家庭的巨大影响;面对黄某,则引导其换位思考,承认自身记账随意的问题。经过十多次谈心,双方情绪逐渐平复,王某不再提报复,黄某也认识到自己问题。
另一方面,为防止调解反复,司法所联合村网格员、派出所民警织就严密“联防网”,网格员定期上门了解动态;民警对双方进行严肃法治教育,明确告知“暴力催债”“恶意拖欠”的法律责任,用法律威慑稳住局面;调解员则每周回访,及时疏导顾虑,强调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司法所的监督作用。
半年时间里,经过司法所十余次调解协商,今年7月,双方终于达成一致,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一场极可能升级为刑事案件的尖锐债务纠纷,在司法所的不懈努力下实现“双赢”。这不仅理清了四年的陈年旧账,更弥合了濒临断裂的信任关系,生动诠释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智慧。
此案是千河司法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预防“民转刑”的一个缩影。该所建立“受理-评估-调解-跟踪”全流程机制,对初访纠纷评估风险等级,高风险案件由所长“一把手负责”;调解中优先采用“背对背”方式缓解对立;调解成功后持续跟踪回访,确保协议履行,筑牢平安法治根基。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法律定分止争,用真诚化解心结。”所长孙小林表示,“矛盾双方缺的常是沟通渠道和理解机会。我们就是搭建桥梁,让他们在法治框架内找到出路。”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千河司法所用行动证明:只要心系群众,运用耐心、方法和资源,就能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风险消除在萌芽,为平安法治筑牢最坚实的防线。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