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正司法 审判工作 正文

争做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传承人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04-17 14:04 来源:《民主与法制》 浏览数:


塔区南市街道礼堂巷与南大街交汇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延安13年的司法实践,孕育了人民司法制度和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奠定了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

近年来,陕西延安两级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红色沃土,接续奋斗,不断创新和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红色印记的审判执行“延安实践”。

在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群看来,不论是践行陕甘宁边区人民司法优良传统,还是传承 “马锡五审判方式”,均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情怀。

刘群表示,作为延安精神发祥地的司法机关,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有责任、有义务带头把人民司法优良传统转化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生动实践。

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


陕甘宁边区十余载的革命司法历程,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保障人权财权等法律原则,依法保障土地改革、婚姻自主,总结形成以“廉洁、明辨、公平、正直、强毅、果敢、详细、谨慎”为内容的“十六字训条”。

近年来,延安法院赓续人民司法红色血脉,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以特有的红色法院文化资源为阵地,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切入点,在全市法院掀起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活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促进法院干警在遵规守纪中担当作为。

“十六字训条”首要是“廉洁”,延安法院着重传承并发扬“廉洁”这一重要品格。刘群表示,延安法院始终坚持用延安精神淬炼品格、洗涤灵魂,用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涵养培育法官人格。围绕塑造公平正义,坚持正风肃纪,强力推进清廉法院建设,通过积极邀请人民参与司法、监督司法,协同纪检监察机关科学构建“纪法衔接”机制等举措,落实落细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一体推进“三不腐”,用实际行动捍卫圣地延安的天朗气清。

2023年3月25日,延安中院多功能中心内,大型红色司法情景党课 《法院山》首演成功。舞台上,生动演绎了黄克功枪杀案、马锡五公审封芝琴婚姻案等红色司法经典案例,再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和司法工作者服务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的不朽业绩,现场掌声雷动。

延安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袁俊博介绍,延安法院立足实际,总结提炼出契合延安法院品质特征的“五色”法院文化体系,依托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红色司法资源,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共建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实践基地,开展《边区法院史》“一书”、边区高等法院陈列馆及延安中院院史馆“两馆”、情景党课《法院山》“一剧”、院歌《金色天平》“一歌”建设。

为激发广大法院干警的价值认同和职业理想,2023年起延安中院开展了创建马锡五式人民法庭、人民法官为牵引的“学做双争”活动。

延安中院研究室副主任朱前旭介绍,活动以突出政治忠诚、实施三项机制、做到三个突出、得到三个认同的“1333”评价指引体系为引领,号召全市法院干警大力传承人民法院优良传统。

目标清晰后,全市法院干警热情倍增,工作推进扎实有力,一批马锡五式人民法庭、人民法官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马锡五审判方式”从1943年开始在陇东分区形成,到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和各解放区推广,使解放区的司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解放区的司法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马锡五审判方式”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使边区司法“充满了平等和正义的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让老百姓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革命信仰。

刘群表示,人民法院继承和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不是简单照搬照抄、机械学习其具体做法,而是运用发展的眼光去学习、去实践,不仅学其形,更要得其神,准确领悟其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核,聚焦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做好创新和发展工作。

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代表的陕甘宁边区人民司法实践,采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手续简便、不拘形式,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巡回审判等做法,改变了传统的司法场域。法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掌握事实真相;耐心听取双方意见,判决结果合情合理合法,减少了执行阻力,节约了司法资源;拉近了人民司法和当事人、群众的距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当下的审判执行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延安法院深刻领悟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中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司法为民、深入调查、注重调解等价值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法院各项工作中去。

2024年4月3日,洛川县人民法院石头法庭的值班人员接到一位群众的求助电话。电话另一头的当事人叫张永民,是渭南市白水县人,此刻正在渭南市的一处工地干活儿。

张永民在电话中说:“我在2023年以前一直在洛川县石头镇跟着包工头刘某做工,可直到工期结束,刘某也没有给我工钱。之后,我催了好多次,他总是找借口不给。现下我家孩子马上要上学了,着急用钱。可我要去石头镇讨债,来回只能坐大巴,还得向工地请假。既要扣钱,又怕耽误孩子上学。实在没办法了,求求法院帮帮我!”

经值班人员深入了解,被拖欠工资的不只有张永民,还有其他三人。了解清楚后,值班人员一刻不敢耽搁,立即向石头法庭负责人刘文芳汇报。刘文芳得知此事,考虑到张永民及其工友远在外地,往返不便,于是让法庭书记员指导张永民通过“码上法庭”提交纠纷。

纠纷提交后,刘文芳第一时间联系到被告刘某,经过数次入情人理的沟通调解,刘某终于松了口,答应先行给付2000元,后续款项分别于6月1日前和11月1日前给付。

小小一案,却是延安法院践行 “马锡五审判方式”,坚持“如我在诉” 理念,将释法说理贯穿案件审理全过程,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温度的真实缩影。

随着人民群众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延安,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特色调解室遍地开花。

不久前,甘泉县人民法院对一起侵权纠纷的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并督促当事人按时履行协议约定。值得一提的是,该案从受理到办结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获得双方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事情的起因是,贾某在甘泉县城内开办餐厅,自2014年起,与餐厅相邻的某广电公司擅自将公司信号箱电线接入贾某餐厅,在贾某不知情下,他一直为该公司承担电费。发现此情况后,贾某将广电公司告到法院。

甘泉法院特约调解员樊九平收到该案后,围绕矛盾焦点向双方当人释法说理,结合具体案情开展调解工作,凭借他20多年的调解经验和深厚群众基础,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并当场签署调解协议。当天,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申请,对协议全面审查后,依法出具民事裁定书予以司法确认。

提到樊九平,县里县外的乡亲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延安市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可乡亲们更愿意叫他“樊公道”。樊九平凭借自身公平公正、有耐心、有威望的良好口碑,自2020年起进驻甘泉县人民法院参与诉前调解工作。法院成立以其名字命名的九平调解室,采取随案随立、随来随调,随调随结的方式,公正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受甘泉县群众的信赖,现在很多当事人来到法院,都点名樊九平为他们调解。2025年3月11日,樊九平走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向世界传递中国好声音,讲述民主的中国故事。

在延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办案故事还有很多 ……

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情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本质。延安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司法、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自觉“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着想。

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对一般民事案件进行调解,把判决和调解结合起来,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基本特点之一 。延安法院传承这一红色司法基因,特色法庭上门巡回办案,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因地制宜,不机械办案。本着便利群众参与、及时解决矛盾纠纷的原则,近年来“苹果法庭”“能源法庭”“旅游法庭”“蔬菜法庭”等带有延安特色的巡回审判方式应运而生,红色法治文化以灵活多元的方式得到传承。

2021年11月,志丹县永宁镇的果农李某和果商王某在履行买卖合同过程中,就果品的品质高低,苹果周转筐由谁来提供等事项发生争议。争议还未解决,忽遇一场降雪,部分苹果受冻,双方就接下来如何继续履行合同与争议期间停工数日的损失由谁来承担产生了新矛盾。眼看时间拖得越久,产生的损失越大,双方来到志丹县人民法院苹果法庭寻求帮助。经过法官6个小时的耐心调解, 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握手言和。

志丹法院苹果法庭负责人张丽梅介绍,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市志丹县近年来积极发展苹果产业。为传承红色司法理念,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推动苹果产业发展,畅通果农果商维权渠道,志丹县人民法院成立了苹果法庭,解决苹果产、供、销、储、运等各个环节产生的纠纷。

除了公正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每到销售旺季,苹果法庭的宣传车还会穿梭在果园间,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苹果交易市场等一线,通过以案说法、现场咨询、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增强果农和果商们的法律意识。不久前,苹果法庭召开涉果保险座谈会,帮助大部分果农顺利得到保险理赔,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不仅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还节约了司法资源。

延安中院研究室主任贺洁介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是陕甘宁边区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由院党组牵头,延安两级法院连续三年开展“马锡五审判方式”调研,从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多元解纷、保护妇女儿童权益、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多角度切入,号召延安全市法官干警积极参与,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践行司法为民。

刘文芳告诉记者,为融入苹果产业发展大局,洛川法院聚焦苹果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苹果全产业链风险防范和司法应对”为主题开展调查研究,编撰成书。为完成她负责的“产业帮扶资金使用风险防控及司法应对”章节,刘文芳实地走访调研了洛川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农村商业银行、大大小小的企业等十余个部门,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调研报告。

在组建特色法庭服务群众方面, 延安还创建了安塞法院蔬菜产业审判法庭、志丹法院能源法庭、宜川法院旅游法庭,子长法院金融审判团队等,加强巡回审判,创新法治宣传,发布典型案例,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最简便快捷的方法,及时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落实司法便民利民举措,近年来,延安中院积极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先后推出“码上法庭”“电子法律文书集约送达”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司法改革。

“码上法庭”内设“我要告状”“我要调解”“我要立案”“我要咨询”“法律宣传”“我要信访”“小法查询”七大模块,集“线上答疑、网上立案、多元解纷”等功能于一体,简单便捷易上手操作,且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不仅为老百姓打通了矛盾化解的“高速路”,同时从源头上减少诉讼案件的增量。

延安中院涉诉信访办公室副主任杜姜陶介绍,为扩大“码上法庭” 的“知名度”,前期延安中院定制五万枚印有“码上法庭”二维码的温度计在全市分发,并通过特约调解员、乡镇干部、便民服务中心相关业务人员、网格员等人员的口口相传,让群众获得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的司法服务体验。

“电子法律文书集约送达”平台针对传统送达方式耗时久、成本高、易丢失的痛点,将送达平均周期由13天缩短至2.8天,综合送达效率提升近四倍,累计节省全市14家法院邮寄费用三年总计317万元。

“码上法庭”“电子法律文书集约送达”平台运行以来,累计减少群众跑腿12.6万人次,线上服务满意率达86.3%。尤其在农忙时节,通过“线上调解+线上开庭+云端送达”模式,让87%的涉农纠纷实现“足不出户解纷争”。

如是,延安法院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与当代司法实践有机结合,奋力谱写新时代司法为民新篇章。


【打印】 【关闭】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        邮       编:710043

电       话:029-87293279

备  案  号:陕ICP备070003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