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上午,省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介绍全省法院禁毒工作开展情况并发布6件典型案例。
(点击查看典型案例→陕西高院发布毒品犯罪案件典型案例)
法治日报、中新社、中国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总站、中国日报、中国报道、央广网、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三秦都市报、西部法治报、西安日报、西部网等15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发布会。
一年来,我们做了这些工作
2024年6月1日至2025年5月31日,全省法院一审审结毒品犯罪案件373件,同比下降 27.43%。共对577名被告人作出生效裁判,对其中108名被告人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重刑率18.72%,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被告人37人,占重刑犯的34.26%。
全省法院对毒品犯罪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加大打击毒品犯罪力度,突出打击重点,注重打击效果,依法严惩源头性毒品犯罪、具有严重情节的毒品犯罪及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毒品犯罪分子,加大对新型毒品犯罪、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犯罪、侵害青少年以及危害农村地区毒品犯罪的惩处力度。并注重打财断血,充分发挥财产刑作用,依法追缴被告人的违法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依法从严惩处涉毒洗钱犯罪和窝藏毒赃等下游犯罪,加大涉毒资产的查处和财产刑的执行力度,彻底摧毁毒品犯罪的经济基础。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罪行相对较轻,或者具有从犯、初犯、自首、立功等法定、酌定从宽处罚情节的被告人,依法从宽处罚,实现案件审理“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下一步,我们这样做
全省法院将依法从严惩处毒品犯罪,坚持靶向发力,强化源头末端双向惩治,加大对走私、制造毒品等源头性犯罪的打击力度,注重对零包贩卖等末端性毒品犯罪的同步打击;加强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禁毒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构建共同研究分析、共同建章立制、共同破题解题的全省禁毒工作新局面;强化禁毒宣传,深度参与综合治理,增强全社会识毒、拒毒的意识与能力,共同筑牢毒品犯罪防线。
答记者问环节
马金顺 法治日报记者
问:为有效推动禁毒工作,省高院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一是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全省法院将牢牢坚持党对禁毒工作的绝对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落实省委政法委关于禁毒工作的安排部署,完成省禁毒委员会的各项任务要求,始终把毒品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二是坚持依法从严惩处。全省法院将坚持立足审判职能、突出重点、针对特点,不断加强新时代毒品案件审判工作,持续依法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有力震慑毒品犯罪分子。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格毒品案件证据标准,严格规范毒品案件审判程序,确保案件审判质效。
三是完善禁毒协作机制。加强与公安、检察等禁毒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推动前端治理,形成工作合力,构建联动长效机制,通过开展联合调研培训、共同举办专业研讨会等工作,积极探索毒品治理新模式,推动构建全省禁毒工作新局面。
四是强化禁毒法治宣传。充分利用审判资源优势,在全民禁毒宣传月、“6·26”国际禁毒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毒品犯罪案件集中公开开庭、宣判,以及禁毒宣传进校园、企业、社区等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与能力,共同营造全民禁毒的良好社会氛围。
魏鑫 西部法治报记者
问:从陕西法院审理的毒品犯罪案件看,当前毒品犯罪有哪些特点和表现形式?
答:一是从毒品来源看,跨地域贩卖、运输毒品依然比较普遍。从全省审理的案件来看,大部分毒贩都是从广东、云南、四川等地购买毒品后,驾车避开检查站,长途运输到我省进行贩卖,或者途经我省时被查获。这部分犯罪一般毒品数量巨大,但能够现场查获毒品,证据相对较好。
二是从毒品种类看,新型合成毒品日益多样化。从审判实践来看,传统毒品犯罪案件虽仍占据一定比例,但新型合成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麻精药品、新精神活性物质等成瘾性物质相关案件时有发生。部分新型毒品以“聪明药”“电子烟”等极具迷惑性的名称出现,不仅掩盖其毒品本质,同时增加了执法机关的识别难度,也极易误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三是从毒品交付方式看,物流寄递、“埋雷”等非接触方式交付毒品多发。具体是下线从网上支付毒资后,上线将毒品进行伪装,再通过物流寄递方式送货,下线收取装有毒品的快递。或者毒品交易双方不见面,购毒者在线支付毒资后,贩毒者将毒品放到指定地点并告知购毒者,由购毒者自行取走毒品。犯罪分子以“互联网+物流”非接触方式结算,交易流程“人、毒、财”分离成为常态,不仅突破了传统毒品犯罪的时空限制,部分还通过加密通信等方式逃避监管和侦查,使得涉网络毒品犯罪案件的证据收集和固定难度加大。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