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民守法 法治文化 正文

法治故事 | “柴进留宾”的法律分析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3-04-04 17:04 来源:人民法院报 浏览数:

在梁山聚义进程之中,柴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独特作用。他出身显贵,乃前朝皇族,原本不在江湖,可他偏偏心向江湖、仗义助人,柴家庄园成为宋江、林冲、武松、杜迁、石勇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中转站。在《水浒传》中,称柴进收留宋江一幕为“柴进留宾。事实上,柴进历次收留好汉的义举可统称为柴进留宾

众好汉落草前大多身负官司,柴进收留犯罪之人恐有重大法律风险,但柴进不以为意,事实上也未见官府追究其留宾之举。宋江杀惜后躲进柴家庄,柴进称:“兄长放心!便杀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库的财物,柴进也敢藏在庄里。柴进为何如此有底气,柴进安然留宾是于法有据还是小说家言,个中缘由值得探究。

柴进留宾构成犯罪吗?

用今日眼光观之,柴进明知宋江等人犯罪仍为其提供藏匿场所、财物并帮助其逃匿,构成窝藏类犯罪。传统刑法是否有类似规定?若有,柴进构成何罪?

揆诸于史,《宋刑统·捕亡》载有知情藏匿罪人一条,律文规定:诸知情藏匿罪人,若过致资给,谓事发被追及亡叛之类。令得隐避者,各减罪人罪一等。可见,若行为人知情后仍藏匿或资给事发被追亡叛罪犯,便构成本罪。事发被追即逃亡者所犯之罪已被有司察明,官府正采取缉拿措施。以宋江为例,宋江杀惜后,知县命朱仝、雷横二人追捕,属于事发被追。柴进明知宋江犯罪事发,还给予衣食住处,符合知情藏匿过致资给情形。

同时,柴进行为不属于亲亲相隐等窝藏类犯罪免责事由。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据此,若被隐匿者属于律文所定的亲属,或者仆从隐匿主人,则隐匿者不构成犯罪。显然,柴、宋二人只是意气相投,既无血缘之亲,更无主仆名分。可见,即便依照宋律,柴进的窝藏行为仍构成知情藏匿罪人一罪。

柴进身份有何特权?

前文所说,“柴进留宾属于犯罪行为,理应惩罚。但柴进对他的窝藏行为不仅不以为意,还夸口道:兄长放心,遮莫做下十恶大罪,既到敝庄,但不用忧心。据考,遮莫在唐宋间为纵予连词,意为即使纵使。那么,是何原因使得柴进有庇护犯十恶之人的底气?显然,其尊贵身份是理由之一。正如宋清介绍柴进时称:传说沧州横海郡柴大官人名字,说他是大周皇帝嫡派子孙。这重身份使柴进在法律上有一定特权。

传统中国,有八类人享有法律特权,统称“八议制度。据《宋刑统·名例》规定:皆条录所犯应死之坐及录亲、故、贤、能、功、勤、宾、贵等应议之状,先奏请议。其中,即前朝宗亲,也就是柴进法律上的特权身份所在。

据宋律,具有“八议身份者,犯死罪者需先奏请议,司法机关不得擅自处理;犯流罪以下,均减一等论罪。唯一的例外是,若犯十恶者,须照常处理。

在司法实践中,宋代对“八议者犯罪大多减轻处罚,据《宋史》所载,太宗淳化二年,监察御史王淮受贿,本应处斩,因其属议贵之列,最终只被判处杖于室内。由此可见,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司法实践来看,柴进的身份确实可以使其减轻处罚,但并非免罪。

丹书铁券有何效力?

既然仅凭“的身份只能使柴进减轻处罚,而不是免罪。那么,还有什么因素使其如此自信呢?笔者认为,丹书铁券可能是另一重要原因。

在《水浒传》第五十二回中,柴进被殷天赐欺辱时道:“我家也是龙子龙孙,放着先朝丹书铁券,谁敢不敬?可见,柴家有象征特权的丹书铁券。丹书铁券是何物,在法律上有何种效力?丹书铁券最早见于《汉书·高帝纪》,其文曰: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可见,丹书铁券记载着君臣誓言,具有信诺性质。

为彰显誓言的坚定,更为了使信物长久保存,刘邦始以铸铁为其载体,即为铁券。铁券上文字多用朱砂填充,即称丹书。就其法律效力而言,早期铁券主要是封侯凭证。如《后汉书》载:“昔高祖大圣,深见远虑,班爵割地,与下分功,著录勋臣,颂其德美……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后来,铁劵逐渐演变出免罪的法律特权属性。唐赐吴越王钱镠的铁券便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辍耕录》)。可见,铁券持有者可以免死。

至宋,铁券仅在宋初平叛、削藩时颁赐,此后即被废止。据《演繁露·铁券》记载:功臣皆赐铁券,藏名太庙,画像凌烟阁……今世遂无其制,亦古事之缺者也。南宋名儒胡寅评论:铁券许之以不死也,人臣有死罪,安得不死……是故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尧舜三王不易之道,何以铁券为!(《致堂读史管见·23》)可见,后世宋人对铁券制度并不认可,其意识中本朝亦无铁券制度。

事实上,有宋一代,有迹可循的铁券颁布情况并不多见,铁券特权效力也不明显。例如,南宋建炎间苗傅、刘正彦虽“得所赐铁券,但仍被韩世忠磔于建康市。(《宋史·475》)既然苗、刘二人持当朝所赐铁券而未能免死,我们可以推知,仅有前朝丹书铁券的柴进,更难免罪。

柴进该处何种刑罚?

前文所述,“柴进留宾依法构成犯罪,的身份与丹书铁劵也难以达到免罪免罚效果。那么,柴进依法该处何种刑罚?

我们知道,北宋于常法之外立“窝藏重法,部分窝藏犯由此刑事特别法规制。据《续资治通鉴长编·344》载,宋仁宗于嘉祐六年命开封府诸县盗贼囊橐之家立重法。贼,即杀人不忌,也就是宋江之类的杀人犯。囊橐之家,即柴进之类窝藏盗贼的窝主。初时的窝藏重法仅适用于开封府。至英宗时,窝藏重法的适用范围由京畿扩大至京东、河北部分州县。柴进所处的沧州隶属于此。

就其处罚而言,神宗朝对“窝藏重法的刑罚有详尽规定。其颁布的《盗贼重法》规定:囊橐之家,劫盗死罪情重者斩,余皆配远恶地,籍其家资之半为赏。(《文献通考》卷167《刑考六》)据此,窝藏犯死罪者的,处斩;其余情形都刺配边远之地,并罚没窝藏者半数家产。《盗贼重法》规定的刑罚十分严厉。那么,柴进的窝藏行为是否以此法判罚?

据载,宋徽宗于大观元年(1107年)大赦中宣布罢重法,宣告窝藏重法的终结。若以《水浒传》所据时代背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言之,窝藏重法并不适用于柴进的窝藏行为。柴进窝藏行为仍应照《宋刑统》知情藏匿罪人条判罚。据此条令得罪人隐避者,各减罪人罪一等之规定,以宋江为例,宋江杀惜为故杀,按《宋刑统》夫以刃故杀妾条应处徒三年。柴进作为窝藏者所处刑罚较宋江减一等,议宾再减一等,柴进窝藏宋江应处徒二年。若严格依法,柴进留宾确属犯罪,虽可减轻但仍应处罚。可见,以法眼观之,《水浒传》中逍遥法外的柴大官人,恐为小说家言。

【打印】 【关闭】

陕西司法公众号

法治三秦新浪微博

版权所有:中共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建工路50号        邮       编:710043

电       话:029-87293279

备  案  号:陕ICP备07000324号-2